池塘既是鱼类生活的环境,又是培育天然饵料的场所,所以了解池塘水质情况非常重要。要想养好一塘水,必须先管好一塘水,要管好一塘水,首先要认识水质,并了解其变化规律才能进行科学调节。

(好水)

(瘦水)

(水华)

(蓝色水)

(红色水质)

(乳白色水)
此外,还有黄绿色和深绿色水。这类水每日早晚也有一定浓淡变化,水体溶氧量高,但营养价值不高。这种水是由于缺氮(黄绿色)或氮太多(深绿色)所致。

(水锈)
1.每年冬季和早春水温低,池水处于相对静态之中,水质清澈或保持夏秋季遗留下来具有一定肥度(一定浮游生物)的水供鱼越冬。此时的水质调节方法是清塘消毒、施基肥、为翌年鱼类饲养打好水质基础。
2.春季到夏初(3-6 月份),水温不断回升,秋季到冬初(9-11 月)水温又不断下降,这两个季节水温在 15-25 度或略高的水平上来回波动,同时昼夜温差较大,水体上下对流交换好,水质处在良性运动中。
根据主养鱼类不同,进行视水质清瘦程度适当追肥,投饵,可形成良好的水色、水质。所以这两个交替季节是一种鱼类生长最快和较快的季节。这两个时期,特别是交叉阶段,经常注入新水,并使用对症药物预防鱼病,其中调节水质尤为重要。

(黑水)
一旦遇上天气突变(气压低,闷热天,雷暴雨),打破池水静止状态,水体上,下剧烈交换,水质极度恶化,极易发生鱼类浮头、严重浮头直至泛塘,造成毁灭性损失。

(蓝藻)
夏季水温高,容易形成不良水质,整个池塘系统犹为紊乱和难以改良。因此高温季节亟需人工调节水质,其他时节的水质较稳定。
首先,当需要施肥时尽量少用有机肥,即使要用也一定要用腐熟的粪肥,以免坏水,提倡巧施化肥,夏季宁愿水体清瘦也不要水肥。
第二,经常注入新水并冲动上下水层,可免很多水质恶化的问题。
第三,用好增氧机,增氧、曝气、搅动水层“三位一体”,特别是天气剧烈变化前后进行池塘增氧,防止鱼类严重浮头和泛池,水体溶氧充足了,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。
第四,施用调节水质药物,在水质正常时投施生石灰中和并稳定水质效果特优。

(裸甲藻水)
1.对于蓝(绿)水和砖红色水,采取大量换水,搅动水体增氧,必要时,局部用硫酸酮(或络合酮)或络合碘等药杀浮游动物,配合增氧,加水,防止泛塘,增施磷肥或微生态菌肥等综合方法进行调节。
2.对于淡灰色和黑灰色水,增施磷肥的方法调节。
3.对于乳白色水,采取杀虫剂药杀灭浮游动物和增施化肥的方法进行调节。若施化肥的效果不佳,显示水质中还缺乏其他营养素,则采取适量有机肥配合调节。
此外,对于某些食用鱼池,由于鱼种放养不合理,如放养鲢鱼,鲤鱼密度太大,对池塘浮游生物强度滤食。尽管施肥,浮游生物仍难以繁殖、生长,故此时应轮捕鲢鱼、鲤鱼,适当减少其数量,但不能不放,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。
五、水质应急变化的调控措施
还有一种特殊情况,水体自身就是一个变化的水文生态系统(不变化就已经是死水了)也具有自净的作用,有时是短时间的随天气(骤)变化而水系统自身也随之发生应对变化,出现一定的水质应急状态,在此种情况下,不要匆忙的急于投入物品意欲改(调)水,可以观察时日(大约一两天),注意细察是否有恶化的趋势,有时水体在一定的(短)时间后会自动恢复正常状态,不要动不动就投药(含生物制剂),任何调水改水药品虽然有利但也有弊,有时可能反而会破坏水体系统,适得其反,其实,如果自感不踏实时,只要开动增氧机或加点水就行了。
另外,有些养鱼户一年到头一会儿调水一会儿又防病,甚至寒冬腊月(10 度以下)也在调水,这些操作在理论上是可行的,但不一定可取,有时还恰恰破坏了池塘原有的生态系统,没让池塘生态得到应有的休养生息,搞得一塌糊涂,有时还多花“冤枉”钱。